監禁實驗

罪惡模擬器

施懿珊 TFAM 臺北市立美術館個展藝術事件


( 因藝術家本人家中長輩生病急診,故、該藝術事件後續改為線上參與模式 )


▍時間:11 / 19 ( 日 )14:00-17:00

▍地點:Discord & Google meet

▍模式:無需報名 / 網路參與 / 自備手機 / 與其他行動硬體。

▍網址:可預先加入——https://discord.gg/W9eAwWMnzV


● 監禁實驗

藝術家原訂於 10 / 8( 星期日 )閉展前、於北美館現場搭建一個簡便的生理訊息採集平臺,讓當日願意參與判罰實驗的觀眾、穿戴其提供之生理訊號採集設備,貢獻十分鐘左右的生理訊號,並在現場的三投影空間架設一個數位法庭,讓路過的觀眾可以透過手機與留言回覆、參與與推動判罰結果。後因家中事故,而改為 11 / 19( 日 )於網路空間中進行。


【 觀念簡述 】


韓國 N 號房事件也讓數位性犯罪的流通網( Telegram、暗網、色情網站、網路硬碟 )和這些工具上的數位圍觀者的判罰議題浮上檯面。根據《 BBC 》報導 ,起初,韓國 NGO「 網路性暴力支持中心 」( Cyber Sexual Violence Response Centre )會協助尋找、檢舉、刪除這些性侵害影片,但是成員很快就發現,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做法。今天面對的是網路空間中不同工具、數位物件與介面的連結,當人與社群介入其中執行一連串去中心化的「 設計 」,每一個連結與轉碼的「 轉導 」都夾帶著推斷式( 思辨式 )的測量,意即通過這些系列式去中心的測量讓不同質性的數據得以被整合演算並驅動網路空間中的事件與意志。


在與展覽同名之藝術計畫——《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之數位判罰法典中,藝術家透過對自身的( 人類 )行為與生理數據之測量,從「 身體訊號網絡 」去產出「 技術敘事文本 」與「 判罰形式思考 」、也從「 法的時態與時效」,來推導「 未來判罰空間 」的可能存在型態,並據此框架,建造一套判罰假說。研究過程中( 詳見:技術碎片化的時代——初探「 人類行為的測量技術 」的設計,一文 ),藝術家從各類訊息與訊號的測量與採集,整理出目前的「 生理與生物力學 」的訊號分類,提出——以測謊為例,若:從後端檢測效果來探討這個已經被一連串社會定義與描述的「 說謊 」,其實只要檢測目前人類符合這些定義描述下的生理反應,不同種類的「 組合訊號 」都能達成對這類結果的驗證。所以藝術家認為,只有重新去詮釋訊號( 而不是依照現有的社會詮釋或生理儀器應用去進行 )、才能協助其重新詮釋或推動這些「 拘禁場所 」和「 判罰裝置 」與「 判罰條規 」或「 判罰形式 」的想像。


惡,其實沒有什麼數位上的惡、與物理上的惡,因為惡的承載體是人。但、惡是會因為不同科技技術參與或介入,而產生模糊邊界、或重新定義。甚至壓低犯罪成本與加速了罪念的發生。因此藝術家認為——現有的通用科技與其更新速度,已經繞過現有「 物理社會 」中的法律架構的更新速度,所以、需要有一個從各種機器運作原理做為基礎來架構的判罰機制。而藝術家所建構的這套判罰機制所要處理的就是:受判罰者在「 物理空間 」與「 現行社會 」中,未違反現有法規,但、不見得他所做之事是不需要被規範的。這套判罰機制即是在「 數位空間 」與「 數位介面 」中進行平行監禁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