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間結構


美術館孿生系統假說


在本次展演中,藝術家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三樓展覽室、其展區內,搭建了一個:會因為展期的開展不斷加疊、和迭代的內容更新機制。藝術家把美術館當成一次可以探討、和測驗,實體社會的數位孿生化程度的機會,檢視我們當下的社會正在:怎麼被數位孿生化、正在怎麼與機器、和各種技術,共同搭建什麼樣的生活網絡。藝術家在與展題的同名計畫(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 )中,也利用:一套——與其他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計畫中、與台灣一間動物生理感測公司,共同開發的生理訊號採集穿戴設備,還有:一些現在市面上很常見的運動穿戴裝置,例如:Apple Watch、等,能簡單紀錄:心律、呼吸,和身體位置、移動軌跡的產品來:作為身體訊號採集基礎網絡,並且以這套基礎網絡搭建一個架空於近未來的,針對數位世界、與數位生活的新型態犯罪議題的,一套「 數位判罰機制 」。

藝術家同時透過對自身的( 人類 )行為與生理數據之測量,從「 身體訊號網絡 」去產出「 技術敘事文本 」與「 判罰形式思考 」、也從「 法的時態與時效 」,來推導「 未來判罰空間 」的可能存在型態,並據此框架,建造一套判罰假說。研究過程中,藝術家從各類訊息與訊號的測量與採集,整理出目前的「 生理與生物力學 」的訊號分類,提出——以測謊為例,若:從後端檢測效果來探討這個已經被一連串社會定義與描述的「 說謊 」,其實只要檢測目前人類符合這些定義描述下的生理反應,不同種類的「 組合訊號 」都能達成對這類結果的驗證。所以藝術家認為,只有重新去詮釋訊號( 而不是依照現有的社會詮釋或生理儀器應用去進行 )、才能協助其重新詮釋或推動這些「 拘禁場所 」和「 判罰裝置 」與「 判罰條規 」或「 判罰形式 」的想像。